曾经,在燕窝价格高居不下时,许多人看准这种补品价高且稀罕的商机,从而一窝蜂地把小镇和郊区的店屋都改建成燕屋。
雪兰莪燕窝商协会主席Jackson Loo向TheEdgeProperty.com指出,在毛燕价格处于每公斤RM4,000至RM6,000高峰水平的2010年,预计全国共有大约6万间燕屋。
“当时人们一窝蜂地去从事这个行业,并在霹雳Tanjung Malim等郊区兴建燕屋,甚至有些发展商也在找懂得引燕的合作伙伴,来把本身的店屋改成燕屋。“
当时,如果业者手上拥有一间每个月能够生产3公斤至5公斤燕窝的燕屋,都不会轻易脱售。
Loo说,除非业者可在脱售后赚到RM10万至RM20万,否则都不会轻易放手,因为成功的燕屋难求,且设立一间新燕屋的投资大概是RM50万,所以业者都非常珍惜这些燕屋。
大马燕窝商协会副主席兼柔佛燕窝商协会主席Allen Tan表示,有些在小镇拥有店屋的业主,也在燕窝价格亮眼时,把这些租不出去的产业改成燕屋。
这段期间可说是燕屋的繁荣盛世,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在2011年因血燕风波而向大马实施燕窝的出口禁令,燕窝价格开始陷入低迷,国内燕屋数量也开始下滑。
同时,郊区在近年来逐步被开发,这些城市化的发展对生态造成冲击,促使燕子都飞离原本的燕屋“热点”,更是打击燕屋行业。
Loo表示,估计目前全国的燕屋数量已减少至5万间,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吉兰丹、彭亨和柔佛的郊区。
“随着燕窝产量锐减,许多燕屋业者纷纷把不成功的燕屋改回店屋,这个趋势向来都在全国各地发生。”
Tan点出,有些地区的办公与商业空间需求攀升,促使很多燕屋被改回店屋,然后再作为办公室或酒店出租。
他续称,自己与伙伴共同在柔佛Kota Tinggi持有的一间燕屋,就在近期改成了店屋办公室,并以每月RM1,000的租金出租。
“近年来,一些市镇的店屋租金不断走高,加上很多油气项目在这里发展,促使很多人把燕屋改成店屋,然后出租给人作为员工宿舍或办公室,有些租金可高达每月RM6,000至RM7,000。”
原文已在2016年12月30日刊登,欲览完整报道请按此。
(编译:黄忠晖)
TOP PICKS BY EDGEPROP
Bandar Bukit Tinggi
Bandar Botanic/Bandar Bukit Tinggi, Selangor
Bandar Puncak Alam
Bandar Puncak Alam, Selangor
Pusat Perdagangan Puchong Prima
Puchong, Selangor
Jalan Sungai Burung, Bukit Rimau
Shah Alam, Selangor
38 Bidara Condominium
Bukit Bintang, Kuala Lumpur
Arahsia Residences, Tropicana Aman
Telok Panglima Garang, Selangor
Canal Gardens, Kota Kemuning
Kota Kemuning, Selangor